民警经过调查后查明:2018年6月4日21日23时许,陈某醉酒驾驶车辆在昆明市西山区二环西路被当地公安机关交通管理部门查获,其机动车驾驶证被昆明交警依法吊销,且5年内不准取得。
云南大学教授金子强应邀到会并做了专题讲授。讲座中,金子强教授从最卓越的传统兼容并包,诸子一瞥先贤的启示,君子人格做优秀的人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浅出的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剖析和解读。
面对新阶段、新要求,作为当代人,要不断学习锤炼,从改革的巨大成功中增强文化自信,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滋润心灵,提高内在素质,做善良、勇气、智慧和美丽兼具的当代君子,增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能力。举办此次讲堂旨在将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引向深入,巩固意识形态领域的良好态势,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的领导权、话语权,进一步促进各级党员干部树牢四个自信,立足本职、担当奉献。(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钱江) 6月28日,昭通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乌蒙先锋讲堂系列讲座举行主题为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专题讲座。他提出,"兼容并包"是最卓越的传统之要,"开放"是这个传统的当代发扬与表达,创出了历史与现代的文化和社会辉煌面对新阶段、新要求,作为当代人,要不断学习锤炼,从改革的巨大成功中增强文化自信,从优秀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滋润心灵,提高内在素质,做善良、勇气、智慧和美丽兼具的当代君子,增强应对新形势、新挑战的能力。
(昭通日报全媒体记者 钱江) 6月28日,昭通市委市直机关工委乌蒙先锋讲堂系列讲座举行主题为文化自信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的专题讲座。讲座中,金子强教授从最卓越的传统兼容并包,诸子一瞥先贤的启示,君子人格做优秀的人三个方面着手,深入浅出的对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佛家等传统文化思想进行了剖析和解读。国土资源空间布局大为优化,生态得到了修复。
全省以县乡干部、驻村工作队为主要力量逐村、逐户识别,确保对象精准。今年春节前,四罗益一家和全村160多户群众一道,喜气洋洋地搬到了邻近乡政府的安置点——一个生活设施一应齐全的现代化小区。推行精准脱贫模式,实行安置区建设与搬迁群众后续产业扶持同步推进。他不是没有想过搬离村寨。
根据实际,后又增加34.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就是最关键、最管用、最硬的办法。
像四罗益一样,从2016年开始,云南省99.5万群众正在通过易地扶贫搬迁彻底摆脱贫困,开启幸福新生活。到今年年底,任务将全面完成。云南美丽的自然风光掩蔽了一些地区的恶劣环境。云南省扶贫办主任黄云波认为,作为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头号工程和重要支撑,易地扶贫搬迁功在如期啃下脱贫硬骨头。
但怎么搬?搬哪里?搬了后生计在哪里?四罗益没有办法细想。在服装车间每天上班的林惠英连连感慨。昭通市昭阳区靖安、鲁甸县卯家湾两个跨县安置区规划了2万多亩蔬菜基地,可以提供就业岗位1.5万个,同步配套加工企业,可以带动10万贫困人口脱贫。贫困群众笑逐颜开,其乐融融。
2016年原定搬迁人口65万人。易地扶贫搬迁的农户均是自愿的,均是签了协议的。
怒江傈僳族自治州全州54万人,建档立卡贫困人口31万人,异地搬迁10.2万人。易地扶贫搬迁成为一些深度贫困地区摆脱贫困的重要载体。
云南是全国贫困面最大、贫困程度最深的省份之一。作为被确定为一方水土养不了一方人的村寨,四罗益所在的云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福贡县匹河乡托坪村整村实行了易地扶贫搬迁。应该搬的一定要搬,不应该搬的一定不搬。四罗益没有想到自己这辈子会成为一个城镇人。最困难的群众在搬迁中实现了产业、服务、就业的配套,一举阻断了贫困的代际传递,并享有了现代化的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还融入了现代生活。截至目前,云南省原纳入国家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的65万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已全部实现入住,新增34.5万人口的安置点均已开工。
这位怒族村民所在村寨的生产生活太难了:缺水、缺路、缺电。2018年,搬迁群众正式入住幸福馨居社区,每户有劳动力的家庭均安排了就业岗位。
搬迁群众至少享有1项扶持政策,有劳动力家庭至少1人提供就业岗位。截至2018年底,65万贫困人口已经完成搬迁。
为了慰藉群众的乡愁并留下历史存照,许多安置点还建设了村史馆。采取公司+基地+贫困户模式,确保搬迁群众离地不离权权随事走,最大程度盘活林地、耕地、宅基地等资源。
昭通市委书记杨亚林说。,易地扶贫搬迁为云南如期全面脱贫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回望规模空前的易地扶贫搬迁行动,云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说。在决战脱贫攻坚的响亮号角中,云南省决策层果断布局:克服再多困难也要应搬尽搬,统筹规划,整合资源,高质量实施好易地扶贫搬迁。
我们的日子会越来越好。讲清楚易地扶贫搬迁的政策,充分征求群众意见,引导群众在现实和未来中权衡利弊,做出正确的选择。
盘活土地资源,增加群众收入。结合群众就业创业需求和意愿,统筹整合公益性岗位、园区企业、物业管理、东西部对口协作等资源,为搬迁群众就业提供支撑。
一些高寒山区、边远山区、生态脆弱地区,一方水土承载不了一方人。而今迈步 跨越发展学校、超市、幼儿园、敬老院、服装车间……仅从表面看,昭通市昭阳区幸福馨居社区与城市社区没什么不同,事实上确有不同:社区住户是2700多名易地扶贫搬迁群众,来自昭阳区的六个乡(镇)。
脱贫攻坚越到后面越是‘硬骨头,啃‘硬骨头就必须要有硬办法。机会终于在决战贫困中到来。精准识别 应搬尽搬横断山,路难行。既挪穷窝 更断穷根做到了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已经为全省如期于2020年全面脱贫打下了坚实基础。
集中安置,聚合资源,确保安置点的教育、卫生、文化等设施整体配套,满足群众的公共服务需求。位于乌蒙山腹地的昭通市,建档立卡贫困人口达180余万人,易地扶贫搬迁人口30余万人。
云南省发改委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搬迁后,贫困群众的大部分旧房均已拆除并进行了复垦,全省脱贫搬迁复绿已达676.5万平方米。
昭通市完成搬迁后,长江上游、乌蒙山片区生态环境改善明显。在新的家园,我们有了新的生活。